口腔扁平苔藓的五个分型

2017-07-21 23:35:15 来源:
分享:

口腔扁平苔藓的5个分型!扁平苔藓的出现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困扰,那末如何正确了解口腔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是1种皮肤--粘膜慢性病损,可单独产生于口腔或皮肤,也于二者同时罹患。少数病例还可见于生殖器,指(趾)甲。本病因产生于皮肤的侵害特点是扁平而有光泽的多角形丘疹,融会后如苔藓而命名。产生于口腔粘膜的扁平苔藓称口腔扁平苔藓,因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转归预后等方面均与皮肤扁平苔藓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近几年很多专家建议把口腔扁平苔藓作为辨别于皮肤扁平苔藓的1种独立疾病。

口腔扁平苔藓的主要特点是珠光色条纹,其白纹可向各个方向延伸,或交织成网状,树枝状,环状等不同形态,口腔扁平苔藓的五个分型,或呈斑块状,有时可出现丘疹、水疱、糜烂等多种病损,患者自觉粗糙、牵拉或疼痛。组织病理变化是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变,伴粒层肥厚,基底细胞坏死、液化、变性,基底膜下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基底细胞间变。加上口腔扁平苔藓有1定比例的癌变率,特别是长时间反复糜烂或萎缩的病例癌变率较高,有人认为本病实质上是1种癌前病变。

临床上1般分为5型:

1、网状侵害:较多见于磨牙区粘膜与前庭沟,常自后向前蔓延,侵害区粘膜的柔性与弹性基本正常。病人自觉粘膜表面粗糙,口唇活动时受牵拉与进食时有轻度刺激痛等,这也是同白色角化病的区分。由于扁平苔藓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与固有层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所以在白纹稠密区域,特别是在前庭沟与颊粘膜区域较多产生充血,并构成上皮下水疱。水疱极易破裂而迅速成为浅表糜烂,口腔扁平苔藓的五个分型,通常经局部医治,口腔扁平苔藓的五个分型,糜烂便可愈合而白纹重新出现,所以这类局限性糜烂,仅仅是本病的1种阶段性表现,而不是本病的1种特定类型。白纹稀少区域通常也少产生糜烂。单线条可产生在前庭沟、口底舌腹界、唇红与附着龈,环形偶见于颊粘膜。

2、丘疹:状如针头大小,微隆,偶见于伴白纹的颊粘膜,但不应与皮脂腺异位症(Fordycedisease)相混淆,由于这2者可以同时存在。异位皮脂腺呈淡黄色颗粒,可以猬集或散在,除非常浅表的外,1般都隐伏于粘膜下,也无自觉症状。唇红部也是异位皮脂腺的好发区域,1般上唇多见于下唇。

3、斑块:圆或椭圆形多见,常位于舌背中份或两侧,基本上保持对称,但也可为单侧性。侵害区乳头消失而平伏。方块型偶见于有吸烟史者的颊粘膜与(或)附着龈,实际上是1种少见的白色角化病,故戒烟后斑块逐步消失而白纹重现。

4、水疱:1般为粟粒状,多见于软腭,但也可产生于其它部位。水疱容易破裂,在1昼夜间又重新出现。

5、糜烂:糜烂型常见,范围相当广泛,几近可遍及全部口腔粘膜。虽然,在某些区域尚可模糊显示白纹样侵害,由于没有典型表现,故不能为临床提供诊断根据。附着龈的糜烂常可见残留的疱壁,状如“上皮剥脱”,这类具有剥脱性的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炎症性疾病(天疱疮、类天疱疮等),所以旧称“剥脱性龈炎”,现在已不作为独立存在的疾病。本型对抗生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常具有对抗性,必须进行全面的系统性检查,以避免贻误诊断与治疗。

西医认为本病病因不明,从临床和基础的研究中发现可能与病毒或细菌感染,遗传,慢性肝炎,胃溃疡等系统疾病,和免疫亢进等有关。

本病的诊断根据主要有:口腔粘膜的白色珠光色条纹或斑块,慢性病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病中年女性稍多于男性。

中医认为本病与“口破”、“口糜”相象,也有认为与“口蕈”、“口藓”类似。其病发与内伤7情,外感风热燥邪有关。例如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温内停,蕴而化热,热则生燥,燥胜则干,可致使粘膜粗糙,白色条纹,渗出糜烂,外感风热,入里化火,上蒸于口,亦可加重病情。因脾为后天之本,主1身肌肉,开窍于口,肝主疏泄,怒则伤肝,肝阳上亢,耗伤阴血,更增内燥,故本病常责之于脾、肝两经。

口腔扁平苔藓的5个分型!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对扁平苔藓患者有1定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分享: